第一個月

 

不知不覺第一個月就這樣過了,開始體會到時間是如何的飛逝。

對於時間的渴求在矛盾間進行,周一想回家,但周五卻想永遠待在這。

生活總是這樣有苦悶也有歡樂。漸漸懂得如何對抗孤獨,想哭就大哭,想唱歌就大聲唱,想吃就大吃。

 

當然在這與原有生活圈平行時空的遠方,要做些突破,

可以同時更簡單也可以同時更難。

開始敢自己吃飯(我生日那天中午可是自己去Mensa吃的),喜歡自己一個人旅行,但卻也同時討厭孤獨。

喜歡在夜店聽著音樂隨著節奏擺動,卻討厭人潮擁擠中的空洞。

喜歡與朋友聊天小酌,卻不時在閒聊後發現彼此間的文化差異有多大。

喜歡與華人(講中文的人)稍做隔離,確保自己不致於太常在舒適圈,卻也會厭倦英文與德文交雜的說不清。

 

第一個月,感覺到自己有些改變,

酒量可能真的有點變好,慕尼黑啤酒節的一升就開始瘋癲,上星期天斯圖加特啤酒節可以喝到兩升。

在夜店和啤酒節跳舞也開始不致於太扭捏以及尷尬。

開始能和陌生人試著「裝熟」或是談天,不至於沉默。

漸漸願意看一些德文的文章,而不是馬上按右鍵選擇翻譯(雖然大多時候還是會哈哈)

做菜也漸漸上手,可以縮短在半小時內煮一頓像樣的晚餐。

 

假日不喜歡待在宿舍,因為異常冷靜讓我感到寂寞,

然而從夜店後回來的凌晨,卻也讓我感到心慌。

 

其實生活可以這樣過,台北的步調太快,

或許是說我們在異地生活時,無牽無掛虛耗時間不會有太大壓力,

手機幾乎不會響,會聯絡的人也只有少數幾個,

等待著各式活動,與各種人交流,交代著一ˋ次又一次背景。

我學著認識自己,在空虛中學習去自我填補。

網路是情感最好的媒介,卻也因此顯得真實距離是如此遙遠。

 

在這的外籍生,似乎都很寂寞,有著遠方的情人,或是在這尋找另一人陪伴。

夜店很容易在短時間內交結,卻也可能因為隔日清醒後而不再聯絡。

似乎有個淺規則讓他們再次相遇不會尷尬,異地、寂寞、陪伴。

 

生活中存在大多為外籍生(非德國人),

以往賴以為生的英文,勉強只是夠格溝通,

能會西班牙語才可以暢行無阻的擴展交友圈。

 

在異地,好像要擁有異常的自信和堅強,

才能在面對刁難或是歧視時不致崩潰。

 

然而對於人種的刻板印象以及文化差異也是我要繼續學習的,

如何不對白種人放下戒心以及對黃種人、黑種人提高警覺是需要時間去調適的。

另外如何在接納他人文化時,並保有本身文化的特色以及自我性格,也是待磨練之處。

 

在這民主發展已成熟的國家,遙想遠方的家鄉台灣,似乎太遠了太陌生了。

然而深夜卻緊盯螢幕,想要那麼靠近一點所愛的人們,想再多盡一份力,

多少夜回想起當時的無助落淚,也僅只能嘗試著跟緊最新消息,深怕一疏忽,所認知的世界就不一樣了。

或許這就是海外學生的感受吧。

曾幾何時,在台灣坐在立法院前的我,變成了海外學子。

 

十月中即將開學,或許會有更大的轉變,但我想,如同蟑螂般,會找到出口的。

 

天佑香港,天佑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